漫话修武刘姓 吴泽人
全国刘姓人口约6500万,为我国第四大姓,在百家姓中排名252位。刘姓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,可谓占尽风光,仅称帝者就多达66人,先后建有西汉、东汉、蜀汉、十六国汉、前赵、南朝宋、后汉、南汉、北汉、大齐等王朝或政权。在修武,自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后,其子孙即世居修武,并于西晋末年远渡日本,演变为坂上、大藏、原田、丹波四个姓氏;现代,刘姓仍是修武重要的大姓之一,有14355人,在修武姓氏人口中排名第6位。
一、刘姓的起源及其发展
关于刘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:一是出自祁姓,为帝尧陶唐氏之后。相传祁姓是黄帝的众多儿子所得十二姓之一,后来祁氏后人被封于刘国,即今定州唐县,其子孙从此即以国为姓,得姓为刘。二是出自姬姓,周武王去世后,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,又分封的他的同宗兄弟于刘邑,其后裔即以邑为氏,是为刘姓的另一支来源。三是出自他姓,为他族改姓或赐姓:汉高祖刘邦初建西汉政权时,尚不足以武力与匈奴抗衡,遂对其实行和亲政策,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。依照匈奴习俗,子贵者皆从母姓,是以匈奴贵族又多姓刘者。另据史籍记载,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献入关中建都之策,得到刘邦的重用。刘邦称帝后,即赐娄敬为刘姓。此外,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贵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刘姓,成为当时的大姓之一。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。
刘姓发源于河北唐县,而始见于史籍者却在陕西。战国末期,刘姓族人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。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,大封同姓子侄到各地作诸候,于是刘姓子孙得以在天水、中山、南阳、彭城、东平等14个地区定居繁衍。汉末三国之际,中原刘姓为避董卓之祸不断向四方迁徙,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。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后,少数民族贵族政权乘机入侵中原,身为旧皇族的刘姓后人更是大批南迁,甚至有远渡日本以避祸者。经过数次大的迁徙,刘姓在唐宋时期即已遍布大江南北,并形成了彭城、沛郡、弘农、河间等25个郡望。
在中国历史上,刘姓名人灿若星河,主要有:刘邦,即汉高祖,沛县人。秦末陈胜、吴广揭杆而起后,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,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,他率先于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,被项羽封为汉王。之后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,最终建国称帝。刘启,即汉景帝,实行无为而治,节俭爱民,被采取“削藩”政策,进一步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。刘彻,即汉武帝,文治武功,将西汉王朝推向鼎盛时期。刘秀,即光武帝,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,消灭各地割据势力,重新统一中国,建立东汉政权。刘备,西汉中山王刘靖之后,在诸葛亮辅佐下建立蜀汉政权。刘伶,沛郡人,魏晋时期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刘渊,匈奴人,西晋末年起兵反晋,建立汉国。刘禹锡,中山人,唐代著名文学家、哲学家、诗人。刘松年,南宋著名画家。刘墉,山西诸城人,清代书法家,官至东阁大学士。刘志丹,陕西子长县人,陕北工农红军的创始人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。等等。
二、历史前期修武刘姓及其在日本的演变
有记载的修武刘姓最早居民为汉献帝刘协及其后裔。在修武,民间有许多关于汉献帝的传说。西晋末年,他的一个玄孙刘阿知率其部分宗族远渡重洋来到日本,并在那里生生不息,演变为日本的坂上、大藏、原田、丹波四姓。
刘协(181~234),字伯和,东汉灵帝之中子。刘协自幼聪明睿智,颇受灵帝喜爱。但他生逢乱世,命运多舛。他出生不久,生母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毒害。在汉末大乱中,大军阀董卓入京后,废掉少帝,扶立8岁的刘协为皇帝,史称汉献帝。董卓生性凶恶残暴,他欺刘协年幼,专权独断,秽乱宫帷,激起洛阳以东各地军阀的联合起兵讨伐。此后,年幼的刘协被各路军阀相继挟持,受尽颠沛流离之苦。公元196年八月,刘协最终被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候”,并迁都于许(今河南许昌市),生活才算是稳定下来。但是面对雄才大略的卓越政治家曹操,刘协无力与之抗争,完全沦为傀儡皇帝。220年正月,曹操病死,其子曹丕继承魏王。很快,刘协连这个“名誉皇帝”也做不成了。同年十月,在曹丕逼迫下,刘协设坛禅位,被封为山阳公,都浊鹿城(今河南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),邑一万户,位在各诸侯王之上。并命他即日起行,前往封国山阳(其境域包括今河南焦作市山阳区和修武县西部、北部)。
刘协做山阳公后,其事迹正史不载。但在修武一带却至今流传着他广施仁政的故事。相传,他来到浊鹿城后,稍作安顿,便离开王宫,四处巡游察看民情。当时,由于连年征战和疫病流行,劳力不足加上沉重的赋税,致使山阳田园荒芜,民不聊生。看到这些破衣烂衫、面黄肌瘦的臣民,勾起了刘协对自己过去朝不保夕的痛苦记忆,更坚定了他治理山阳的信念。第二天,他就派人四处张贴榜文,宣布以后所有赋税一概减半,垦荒种植者,免交三年赋税。消息传出,山阳百姓奔走相告,无不称颂。其后,他还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,并利用自己在宫中向太医们学得的精湛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。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,山阳人民安居乐业,百业兴旺。空闲时,刘协喜欢到浊鹿城北的小山上登高远眺。盛夏季节,他常到国北的百家岩游玩,一边纳凉,一边观赏吼声如雷、喷珠溅玉的天门瀑布,在那里留下了“避暑台”的遗迹,现在该处尚有宋人石刻“汉献帝避暑台”六个大字。
魏明帝青龙二年(234年)三月,刘协病逝。八月,以天子之礼葬在浊鹿城西北十里之处(即今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)。陵墓深五丈,前堂方一丈八尺,后堂方一丈五尺,角广六尺。魏明帝赐汉献帝陵为禅陵,令地方官划定以禅陵为中心的135亩大的陵园,设置正副职官员负责管护。其后的一千多年,虽经朝代更迭,护陵之职早已不设,但修武人民感念刘协恩德,在古汉山上修建了山阳公祠庙,并到每年清明节这天,四周村庄轮流主持庙会进行祭祀。清代,修武县知县为防不法之徒侵占陵区,重新规划了陵园四至,标刻在石柱上。顺治十五年(1658年),修武县知县卜永升在县城东关设立禅陵碑。从此,每年九月九日,修武县知县都要率属官到碑下望陵遥祭。建国后,这里被划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山阳公刘协去世后,因嗣子刘冯早逝,改由嫡长孙桂氏乡侯刘康袭第二任山阳公。刘康在位51年,西晋代魏后仍旧袭爵山阳公,直至晋太康六年(285年)去世,他的儿子刘瑾继任。刘瑾在位4年,于太康十年去世,其子刘秋袭封为第四代山阳公。刘秋袭爵20年,于西晋永嘉三年(309年)五胡乱华时被胡人所杀,山阳国至此灭亡。永嘉之乱爆发后,部分刘氏贵族被杀,部分南迁,部分留居修武,继续生息繁衍,如今已散居修武城乡各村。另外,早在刘秋继任山阳公那年(289年),他又一个同辈兄弟刘阿知率领着部分族人远走日本。
据日本《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》(即原田族谱)记载,刘阿知在刘秋袭爵山阳公时,见当时天下混乱之象已生,遂于是年五月初一召集家臣商议对策。刘阿知说:“我久在此地,恐有覆灭之祸,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。”遂决定率家族东渡,前往日本避难。这样,刘阿知率领的他的儿子刘都贺、舅父赵与德和族人刘国鼎、刘涛子、刘鹤明、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,离开修武几经艰难,终于飘洋过海来到日本。到达日本后,他们最初居住在今日本的奈良县。刘氏族人同当地人民一同披荆斩棘,创家立业,赢得了人们的尊敬。日本史书将其尊为“使主”,称刘都贺为“都贺王”,反映了当地日本人民对承知家族的厚爱。在今日本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,仍有“阿知宫”,如今它是当地神社。在此后的岁月里,这支迁居异邦的刘氏后裔,为创建和保卫日本民族做出过杰出贡献。例如,日本的“吴织”,就是刘都贺向日本人民传授推广的中国纺织技术。朱雀天皇时代的刘氏后裔春实,因平叛有功,被天皇赐予锦御旗、皇族纹章、军配等,这是日本武将的最高奖赏。这些赐物成为他们家族的传家宝,一代代地珍藏。至今在九州和博多,尚有崎崎多幅宫及栉田神社,就是为纪念春实而建的。
日本古代的一般民众是没有姓的,只有上层贵族、达官和有大功绩者才有姓氏。在日本落根的这支中国修武刘氏后裔,因对日本人民有突出贡献,先后都得到了封姓。在仁德天皇时代(约313~399年),刘阿知的一支后裔被赐姓为“坂上”。雄略天皇时代(约456~479年),又被赐姓为“大藏”。至天承元年(1131年),一支居于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“原田”为姓。另外,受18世纪我国“乾嘉学派”影响而建立日本医学史上“折衷学派”的丹波元简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称自己是汉献帝刘协的后裔,汉名刘蒇庭。丹波氏家族掌控日本皇家医药机构千年之久,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景仰。
三、明清以后的修武刘姓
现代修武刘姓居民,多为明清移民后代。据民国20年《修武县志》记载,刘庄刘姓明初由山西翼城迁来,始祖为刘聪,已历17世,有62户415口人;南张刘姓明初由沁阳西上村迁来,始祖刘敬,已历17世,有28户252口人;阎河刘姓清初由山西洪洞大槐岭迁来,始祖刘旺登,已历9世,有36户302口人;刘范村刘姓明时由山西洪洞迁来,始祖刘朝,已历16世,有80户620口人;后董村刘姓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,始祖刘鸿儒,已历19世,有80户540口人;贾延陵刘姓清时由西常位迁来,始祖刘君喜,已历6世,有7户53口人;裕国庄刘姓明时由清化刘桥迁来,始祖刘孟召,已历12世,有35户325口人;中雁门刘姓明清之际由沁阳上庄村迁来,始祖刘韬,已历10世,有19户120口人;平窑刘姓清初由小官庄迁来,始祖刘连,已历9世,有22户127口人。此外,当时的小营村在明清两代至民国初归获嘉县管辖,对小营刘姓并无记载。近来,经多方考证,小营刘姓应为明初屯兵的后裔。
明清以来,修武刘姓名人主要有:
刘干,字孟贞,明初修武县人。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举于乡,被任为长洲县丞。刘干为官清廉,多有仁政,深受当地人民爱戴。后因病卒官,其家人竟因贫不能治葬。长洲乡绅闻讯,自发捐款,为他买舟资送以归。而且把刘干的衣冠葬在虎邱山侧,立石刻碑,称之为“刘公墩”。
清代著名义士刘永寿,刘庄人,监生。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黄河以南发生严重灾荒,其地人民流离失所,鬻子卖女。中牟县有个叫唐林的,逃荒到修武县后,将其子卖与孟村武生王慧先为仆,而几乎与此同时,他的亲家朱某将他的女儿卖与刘永寿为婢,王、刘、唐、朱四家互不知情。一天,王慧先和刘永寿各携仆婢同到一位朋友家聚会。席间,唐仆发现了朱婢,先是大惊,继而大悲,遂奔告其主王慧先说:“刘先生家的婢女原先是我的聘妇,还求主人为我作主啊!”话未说完,而泪已雨下。王慧先很惊讶天下竟有如此巧合之事,遂派人偷偷叫来朱姓婢女,仔细询问,果真如唐仆所言。他十分同情两个苦命人的遭遇,当即找到刘永寿,说明情况,并拿出银子表示愿意赎回朱婢与唐仆完婚。刘永寿不但拒绝了赎金,而且还为朱婢治理嫁妆。于是两家当即商定了唐朱二人的婚期,为他们举办了婚事。之后,王慧先将二人的卖身契归还给他们,派车将其送到黄河边上,让他们渡河回家。
清末名宦刘汝贤,字德甫,小营村人,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举人,同治十年(1871年)大挑一等,以知县分发甘泉县;光绪三年(1877年),代理泰州知州;光绪六年(1880年),任江都县知县;后又升任高邮知州。光绪末年病逝。刘汝贤为官清正廉明,卓有政声。在泰州期间,“倡捐修筑斜丰港堤,使千顷良田免于水患,州民安然无恙,且得舟楫之便。尝整饬州学,建文昌阁,邑内文风大振。又创办积谷,以防荒歉,民人多受福泽。然对为蠹作歹者则严惩不贷,固有‘刘青天’之称”。他调离泰州时,州人为他刻立“去思碑”,以表刘汝贤的德政。他去世的消息传到泰州,当地百姓无不痛心,遂将其供入泰州名宦祠,永为后人景仰。
刘栋,字隆吉,刘范村人,清代秀才。精于医术,善用《伤寒论》。每遇危症,一药而愈。他的次子刘立仁继承了他的医术和事业。光绪四年,修武先旱后涝,酿成大疫,刘立仁悬壶济世,活人无算。
刘霈是刘栋之孙,光绪九年岁贡生,诗文意思深远,风骨高骞,兼工书法,为同辈时流所推服。他敦节操,重信义。与毛昶熙结为亲家,其女儿嫁给了毛昶熙的大儿子毛绳庆。当时,毛昶熙在商丘操办团练时,曾传信让刘霈加入,而刘霈因为奉养祖母婉以推辞。毛昶熙去世后,刘霈的祖母也去世了,刘霈前往毛家帮助管理家事,并聘请名师教导毛昶熙的孙子毛慈望,毛慈望后来成名进士。
刘家珍是刘霈之子,“孝友”家风在其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。他是优廩生,特别孝顺。母亲患痰疾,亲自熬制汤药,几个月不脱衣服服侍床前。父亲有病,祈祷苍天,愿以自己身体代换。他对待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非常好,平生无疾言遽色。好诗善文,名噪一时,参加豫北著名的河朔书院和致用精舍每月考试,屡列前茅,成为当地文化人领袖,追随者达数百人。大梁书院山长顾渔溪、州官潘洁泉,以及史晓洲、王伟臣、田香圃等名流对其甚为器重。
到了近现代,著名革命烈士刘少和是万箱铺村人,1940年牺牲;刘德印是白庄村人,1951年在朝鲜战场牺牲;著名的河南小麦专家刘祝宜是刘范村人,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;刘纬毅,全国地方志专家,曾任山西省史志办副主任。
在修武刘姓中,还有两个战斗英雄名垂史册:
刘志强,1921年5月出生,钓台营村人,初中文化程度。1944年1月参加革命,1945年任本村民兵队长,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。他领导民兵英勇机智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和正规军斡旋斗争,屡立战功。国民党修武县长曾重金悬赏捉拿他,又多次派特务暗杀他,均未得逞。1947年1月,在晋冀鲁豫边区召开的第二届群英会上,他被评为一等杀敌英雄。
刘怀松,1921年8月出生,张弓村人,初中文化程度。1944年4月参加革命,历任豫北办事处情报员、修武一区、三区武装委员会主任。1947年5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加了解放战争。解放战争时期,时任三区武委会主任的刘怀松和副主任张凤梧带领区干队和轮战队,经常活跃在被国民党严密控制的修焦公路和道清铁路沿线,神出鬼没地袭击敌人,给敌人交通补给线以严重威胁,取得很多战果。其中较有名的三截国民党军44师的战斗,打出了威风,震撼了敌人。在1947年9月和1948年9月,受到太行四分区武委会、太行四专署和四分区人民武装部的两次通令嘉奖,赞扬刘怀松轮战队经验丰富,成绩卓著,是人民武装的旗帜。同时奖给锦旗一面、冀南币3万元和一部分枪支弹药,为刘怀松、司彦忠各记大功一次,并在全区通报表扬,号召各级武装向他们学习。
清代中后期以后,修武刘姓逐渐形成两大名门望族,一个是小营村刘姓,即曾任过知州刘汝贤一族。刘汝贤共育有四子一女,其子孙也多有所成。其孙刘肃曾(1886~1959),字静轩,毕业于天津公学,为致公党早期党员,曾任焦作福中公司督学、修武县参议员。其玄孙刘霁卿,刻苦好学,志存高远,且多才多艺,工书法,善操琴(京胡)。青年时考入河南大学,成为河南大学法学院的高才生,抗战爆发前曾任信阳中学校长,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,任县政府教育科科长,创办了修武县中学。前文提及的刘纬毅即是其五世孙,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,在全国方志界享有盛誉。
另一个就是刘范村的刘栋一门。刘栋其祖刘瑄为清代监生,以孝友著称,以其子布政使经历刘士震获赠七品儒林郎功名。刘家耕读传家,自刘瑄后或为官宦,或为名士,或有一技之长治病救人,世代延续着“嗜读好学、敬老爱幼、重义友善”的家风,以至于清末重臣武陟毛昶熙家都来和他们联姻。刘范村刘家,除前面所说的刘瑄、刘士震、刘栋、刘霈、刘家珍外,刘家珍的两个弟弟刘家瑜和刘家琦也是刘姓中的翘楚。刘家瑜继承祖业,成为当地名医。刘家琦曾在陕西做过典御史的小官,捻军起义时因为时局动荡而回乡教书。他终生好学,勤俭节约,桃李万千。儿子刘葆思结婚时,学生曾为他立牌“品端学粹”。他给后人留有遗训:勤俭节约摇钱树,薄技在身金不换。
如今,在小营村仍有刘汝贤的旧居,被当地人称为“刘官宅”;刘瑄一门更有“刘百顷”之誉,其家建于乾隆二十四年的高大楼房,至今仍然屹立在刘范村农房之间,格外引人瞩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