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话修武吴姓
吴泽人
“赵钱孙李,周吴郑王。”在《百家姓》中,吴姓居第六位。在当代的全国姓氏人口中,吴姓居第十位,有2600多万人。在修武县,吴姓有4010人,在修武姓氏人口中排名第十九位。
吴姓源出有五:一是出自姬姓,以国为氏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、《元和姓纂》、《丹阳吴氏族谱》等有关资料所载,周太王古公建周国,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,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,远到江南,以农为业。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。周朝建立后,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,改国号为吴。后被越国所灭,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。二是相传远古时有部落,名有虞氏,虞舜乃其领袖,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。三是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。据有关资料所载,相传为上古颛顼帝(高阳氏)时吴权的后代。四是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,其后为吴氏。五是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,产生吴姓。锡伯族、柯尔克孜族、朝鲜族、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。
历史上的吴姓名人主要有:吴起(?~前381),战国时兵家。卫国左氏(今山东曹县北)人。善用兵。初为鲁将,继为魏将,后奔楚国,任令尹,主持变法,后被杀。吴广,秦末农民起义领袖。字叔,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,建立张楚政权。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。吴道子,唐画家。河南阳翟人。又名道玄。所绘人物,时号“吴家样”。善画衣褶,有飘举之势,时称“吴带当风”,又有“吴装”之称。后被尊为“画圣”。吴承恩(1500?~1582?),明小说家。字汝忠,号射阳山人,山阳人。科举屡遭挫折,嘉靖中补贡生,后任浙江长兴县丞。耻为五斗米折腰,指袖而归,专意著述,著《西游记》。另有《射阳先生存稿》、《禹鼎志》等。吴敬梓(1701~1754),清小说家。字敏轩,一字文木,安徽全椒人。诸生。受博学鸿词荐,不赴。从此不应科举。有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另有《文木山房集》。其它吴姓名人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,南朝梁文学家吴均,唐史学家吴兢,宋音韵训诂学家吴棫,南宋词人吴文英、名将吴玠、吴璘,元画家吴镇,明末医学家吴又可,清文学家吴绮、书画篆刻家吴煕载,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澄、小说家吴趼人等,近当代有戏曲理论家吴梅、生物化学家吴忠、教育家吴玉章、史学家吴晗、物理学家吴有训、医学家吴阶平、新闻学家吴冷西、作家吴组缃、剧作家吴祖光、画家吴作人、围棋名手吴清源等
现代的修武吴姓,多数为明代洪洞移民的后代。据民国20年《修武县志》记载,秦厂吴姓明初迁由山西洪洞县迁来,始祖吴世宣,已历18世,有43户294口人;大文案吴姓,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,始祖吴士公,已历21世,有110户625口人;南文案吴姓,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来,始祖吴训,已历13世,有15户120口人。
据民国县志记载,明末修武吴姓出了一位力大无穷的奇人吴文焕。县志说他生而奇异,身长六尺,腰大十围,一食斗米,一饮瓮酒。李自成农民军来到修武,见他如此魁伟,就想强迫他入伙。吴文焕看势不对,疾走得脱。后来,他被官府征去充军。在辽东与满人作战时,两手拿两根一百五十斤的铁鞭,上下翻飞,变化无常,敌不能近。一次战斗中,他接连击杀十数几个敌人,剩下的都抱头鼠窜而逃。
清代,修武吴姓有吴周郁、吴周聚兄弟二人同为当地名士。吴周郁,字文轩,天性醇厚。少年虽然贫贱,但事父母色养备至,与弟弟吴周聚相与友爱。有一个姓李的同乡,他的父母停柩未葬。后来有病将死,哭着将此事告诉吴周郁,吴周郁慨然将他们安葬。又有薛氏兄弟不睦,他委婉劝谕,兄弟二人痛改前非。吴周聚(约1671~1753),字十友,号天门。家贫而好学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中甲辰科举人。他生平非孔孟之书不读,非程朱之言不道,务以扶人心、正世道为己任。与本县文士设立讲说会,十日一聚,互相诘难。著有《吴天门先生文集》,其中的《完形论》,提出男女平等,要求革除缠足之类“亏体毁形”的陋习,这在当时无疑是骇世之言。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乾隆皇帝西巡,路过修武时闻听其名,想召他入朝做官,被他婉拒。乾隆皇帝敬其学问做人,就亲自题写了“处士庐”的匾额挂在他家头上。
此外,清代还有康熙丁酉科举人吴正,岁贡生吴伟、吴可都、吴式南、吴际清、吴焕然,顺治乙酉武举人吴铨(曾任怀庆卫千总)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