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花庄里说青龙
万花庄位于武陟县城北二公里,紧邻修武县,与修武县刘范村相距不到一公里。每年的二月初二,周边数县的信众都把目光投向这里,因为这里有神奇的青龙传说和青龙文化,青龙幻化成人入赘本村高家,至今尚有青龙故居及当时遗物,其后屡屡显灵,为一方百姓御灾捍患,以致引起官方的高度重视,上至道台,下至知县,无不笃信,甚至亲自主持民间的祈雨活动。光绪三年,因为河南大旱,祈雨成功,此事竟然惊动了朝廷,光绪皇帝为此颁赐“惠普中州”两块御匾,一块悬挂在青龙所居的修武县太行山中的青龙洞,一块就悬挂在万花庄青龙宫。也正因为如此,数百年来万花庄青龙宫的影响越来越大,前来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,尤其是二月初二民间的“龙抬头”之日,更是趋之若鹜,据说当天庙会规模有近十万人之众,成为豫北最大的龙王庙会。
来到万花庄,首先看的是青龙宫。青龙宫是人们祭祀青龙的祠庙,始建于清嘉庆年间,坐北面南,中轴线布局,有戏楼、拜殿、东西陪殿、玉皇阁、东西厢房、后寝宫等古建筑。1995年和2001年,武陟县和河南省两级人民政府分别公布青龙宫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戏楼和山门实为一体,面阔五间,正门有门罩,门额上有横书木刻金字“青龙宫”。进得门来,回头望去,戏楼显得十分高大壮观,戏台上方高悬“海市蜃楼”四字大匾,这让人不得不生发“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”的感慨。根据介绍知道,这座戏楼是周边数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。这些年来,我也见过很多保存较好的戏楼,但正在频繁使用的戏楼,好象只有这一个。
拜殿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屏风上悬光绪皇帝御笔“惠普中州”匾额,后金柱悬清末三品顶戴河南分守彰、卫、怀三府兼管河务兵备道白纶恩题金字楹联:“自古著神灵几百年御灾捍患,请天恤民命廿五县崇德报功。”而我最感兴趣的是殿前沿立的几块古碑和东西墙壁镶的几块石刻。三通古碑分别是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的“青龙宫新修后殿记”、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的“创建武陟县万花庄青龙神祠东西厢崇祀风云雷雨之神记”和民国十六年的“青龙宫重金妆圣像碑记”,记载了青龙宫自嘉庆十八年(1813年)创建后的两次扩建和一次修缮。东墙壁上有三块石刻,两块已经漫漶不清,一块较为清晰,为当时文人对青龙灵应的题赞诗。西墙壁上是光绪三年武陟知县张葆谦撰的《青龙像赞》,其内容记叙的就是光绪三年青龙大显灵应。有意思的是,正文前镌刻有一条金光点点的小青龙,按照《青龙像赞》所记,此青龙像正是当时人们看到的青龙的样子。
玉皇阁是清嘉庆十八年(1813年)由河北道台庄振传圣旨携皇银,令知县孙肃元督工修建。它是青龙宫主殿。上层为歇山式九脊殿顶,四角飞檐,下层前出檐,檐下彩绘,中间悬圣旨牌一面。阁上塑玉帝、王母圣像,阁下塑青龙王圣像。至于说为什么这里是青龙宫正殿,却在上面还要供奉玉帝,而且还叫玉皇阁,当地人告诉我:因为在最初的时候,万花庄稍旱就去青龙洞求雨,青龙开始也是有求必应,后来有些惮烦,加上害怕玉帝怪罪,就给万花庄父老托梦说,降雨也不是随便降的,什么时候降,降多少,都得向玉帝事前报告。万花庄人就在建青龙宫时,把玉帝供奉在了青龙正殿的楼上,这样便于青龙应村民要求降雨时可以随时向玉帝禀告,并希望玉帝在享用万花庄人香火的同时,能在降雨上对此方人网开一面。东西厢房为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河北道冯光元倡建,供奉风伯、雨师、雷公、电母以及雪花姑娘和摧云童子六位天神,他们都是青龙催云布雨的护法神。
后寝宫为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由武陟县知县张葆谦倡建,殿内塑龙王夫妇圣像。
龙圣宫原建筑已毁,现在的龙圣宫为1994年由万花庄及周边数村信众集资修建。龙圣宫虽然是仿古建筑,但后墙上镶刻的《取水旧规》,却再现了当时由官府组织的,武陟和修武两县民众争相参与的祈雨仪式的规格、规模、路线及相关程序。祈雨仪式由分守彰、卫、怀三府二十四县的河北道台亲自主持。道台一般为二品或三品顶戴,可见规格之高。由于路途遥远,祈雨队伍多有不便,道台还要求祈雨队伍以他的名义传送鸡毛帖,要求经过村庄准备迎神安驾,或者为祈雨队伍提供食宿方便。从青龙洞取来灵水后,要唱官戏三台,并由“道台大人亲祭”,祭品为羊三只、猪三头。在规模盛上,参与祈雨的村庄有二十余村,每村数人至数十人不等,万花庄因为地位特殊,参与祈雨的有120多人,可以说是家家出役,户户参与,加上其他村庄的530多人,另外还有官派的“官裁缝二名,官油匠二名,官刷印匠二名,官木匠二名,官竹匠二名,官吹手二名,官刑杖二名”,祈雨队伍达到近700人的规模。这些参与祈雨的二十多个村庄,每村除派夫役外,各出旗帜、锣鼓、炮铳、棍枪、銮驾等物件,一路上数百人各持本村的物什,锣鼓喧天,炮铳轰鸣,旗帜飘扬,人声鼎沸,浩浩荡荡直向青龙洞而去。按照《祈雨旧规》的“取水路引”,祈雨的路线为:万花庄至范村三里,范村至范桥十里,范桥至后董村五里,后董村至常位八里,常位至孔村十里,孔村至杨楼五里,杨楼至马庄五里,马庄至孙村五里,孙村至周庄十里,周庄至刘庄三里,刘庄至孔庄六里,孔庄至万斛十二里,万斛至马界七里,马界至东村七里,东村至朝阳宫五里,朝阳宫至宋营三里,宋营葡萄峪五里,葡萄峪至蚕坪五里,蚕坪至歇马殿六十里,青龙洞口。共计一百七十七里。其中,沿路还要在范桥佛祖寺、常位玉帝庙、孔村三仙庙、孔庄天宫庙、东村入山玉帝庙、朝阳宫葡萄峪等处安驾休息。祈雨程序复杂繁琐,加之取水路途遥远,所需时日较多,即设坛三日,取水来回四日,守坛四日,共计十一天。这十一天里,头三天为设坛,地点在青龙宫拜殿。设坛之后,取出各项祈雨用具进行祭祀,并由武陟知县亲致《祈雨牒文》。之后对各村分派事项,各村都有所职。祈雨队伍以龙母娘家高姓中德高望重之人为老会首,下设会首、总理等职,仅万花庄就有会首二十名,总理二名,其余每村都有社首一到二人。祈雨队伍到达朝阳宫后,对人员重新进行厘选分配,大队人马在朝阳宫等待,挑选出来的人员随高姓老会首继续进山,来到青龙洞口,一番祷祝之后,把取水用的灵瓶放在洞口,并将祭品放大纸船之上,推入洞内,纸船自会载着祭品逆水而进。片刻之后,纸船又会空船而归,此时再看灵瓶,瓶内如果有水滴出现,这就是龙王赐雨的灵水,近日内必有甘霖。取得灵水后,祈雨队伍原路返回,然后再守坛四日。这四天主要内容就是唱戏酬答龙王,并大宴宾客,感谢修武村社父老对祈雨的支持和帮助:“请范村、范桥、常位、孔村、东村、裴庄,设酒席。请本邑村庄看戏无酒席。”武陟县万花庄赴修武县青龙洞祈雨仪式,由官府主持,两县四十多个村庄参与,时日之长,规格之高,规模之大,这在豫北乃至中原地带极为少见的。从明代开始,到新中国成立,这项祈雨活动一直延续将近六百年,其中尤以清末最为隆重。目前,这项活动仪式,已被省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到万花庄,除了青龙宫之外,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,就是有“青龙故居”之称的高员外老宅。如今,这处老宅已非旧貌,只有后人根据传说复建的青龙夫人在后院修行的家佛堂和西厢房,前院除了几根老树,已经空无一物了。在家佛堂的东侧,有一个圆形的墓冢,这就是传说中的青龙夫人的墓冢。传说青龙谪期满后住在修武太行青龙洞,他因为思念夫人,就常幻成原来的人形到万花庄看望夫人。这天,二人在家中闲聊,夫人就让他变成龙形,看看龙究竟是什么模样。青龙怕吓到夫人,先是不肯,后来夫人执意要变,他就变成了一条小青蛇出现在夫人的针线筐内。夫人一看,就打趣青龙:“你原来是这模样啊,好瘆人哪!”说着,就用一根小棍挑了出去。青龙说:“那我就跟你变个大的!”话音刚落,只见电闪雷鸣,一条巨龙张牙舞爪盘在屋梁上,夫人顿时吓得七魂出窃,一命呜呼。夫人死后,她的魂魄跟着青龙住到了青龙洞,成了龙王奶奶,而她的遗体就被高家人埋在了这里。
家佛堂内东墙壁上镶有根据嘉靖六年原碑翻刻的《高氏家传遗言记》,很有意思,我特地把抄录下来:
大明永乐年河南怀庆府武陟县平二里万花庄高公,讳安,字伯宁,家富,时号高千顷者即此翁也。尔时雇觅长工一人,不知何处人,亦不知何人子弟,只传姓白,乳名青龙。其人天生勤俭,言语异常,作事用功,迥不犹人。高公奇之,因以素日最爱仆女收为义女以妻之,随即与庄基一所,与地数顷,与山厂地一区,东至滴露,西至凤台郊界,南至朝阳宫,北至白音洞,东西南北俱相去百里,其中田地产物皆属青龙所管业焉,故名其名陪嫁庄,收粮之处曰交粮河。则高公陪女之说与高公择婿之明因昭昭矣!夫妇所居数十年间,村邻惟见白日入山打柴,专以刻镂神像为业,夜间赴地耕种,不见灌溉之迹而四季秋禾获收独超他人万万。时值天气亢旱,常劝众人祈雨山中,祷雨古洞屡应,众人皆不识伊即青龙神灵也。至永乐末年,青龙神化归天,其妻随至范村家北,天作雷雨,夫妇相携入山。雷雨灭息之后,青龙冢起焉。以是青龙神即白长工也,而白长工实青龙神也。后又屡托梦于本村高氏,祈雨洞中无不灵验,神功照彰,难以备载。传言甚众,列记其端,使后之好善君子欲知青龙之神异,可一览而知也云尔。
社首高润、高如、高要记石
大明嘉靖六年二月吉日 谷旦
可惜我未能找到原来的碑石,如果确有原石,那么这将是关于青龙传说最早的也是最确凿的记载。虽然此记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青龙传说有所差异,如青龙之妻为高氏义女,二人最初即在山中居住等等,但关于修武县陪嫁妆和交粮河两村的得名来历,却是最为详实和原始的实物资料。
走出这所院子,回头望去,“青龙故居”四个大字的门匾,在两个红灯笼之间躲躲闪闪。白青龙及其夫人高小姐,历史是否真有其人,现在恐怕很难说清了。但这个煞有介事的青龙故居,使这个流传数百年,流布数十县的传说更加真实,更加世俗,更加美丽,也更加具有人情味,更加充满神奇色彩。 |